<<<歐洲創新實力受全球矚目而崛起中>>>
近年來,歐洲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成為各國競相學習的對象。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22年數據顯示,歐盟(European Union, EU)整體研發(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支出已占全球市場約25%,僅次於美國與中國,凸顯歐洲整體創新能量的強大。此外,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 EC)在2021至2027年間,透過「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 HE)計畫挹注高達955億歐元,用於基礎研究、跨國協作與成果加速落地。此番資源投入,不但緩解了各成員國在技術研發的資金瓶頸,也為跨域合作提供了制度化平台,進一步拉近學界、企業與政府部門的距離。對關注創新與創業的行動者而言,這股動能不僅代表更充裕的補助與資源管道,也意味著借助歐盟機制,個別國家或區域的新創團隊有機會在更大舞臺上取得曝光與實戰經驗。
<<<政策驅動與產業生態互相推進中強>>>
歐洲能在全球創新排名中名列前茅,背後關鍵在於政策與市場生態的雙向強化。一方面,歐盟與成員國政府接續推動層出不窮的創新計畫,例如歐洲創新委員會(European Innovation Council, EIC)自2021年啟動,聚焦高風險、高報酬的深度科技(deep tech)領域,單一專案最高補助可達170萬歐元,並提供後續增資或國際媒合機會;此外,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 EIB)去年也透過創投基金形式,向歐洲新創與成長型企業投入超過100億歐元資金。另一方面,活絡的產業生態使資金與人才資源快速流動。例如德國BioNTech成功攜手鴻海(Foxconn)與拜耳(Bayer)擴大mRNA技術研發,瑞典電池製造商Northvolt則獲得歐盟綠色新政(Green Deal)相關補貼或貸款,落實製造供應鏈本土化。數據顯示,2021年歐洲風險投資市場規模已達300億歐元,年增率超過20%,說明創投資本與政府補助正形成互補格局,加速技術成熟與商業轉化。
<<<建企業策略與風險研判並重思考中>>>
面對歐洲蓬勃但亦多元分散的創新環境,企業與新創團隊須擬定具體策略,才能在這波浪潮中贏得先機。首先,可透過「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模式,與歐盟研發中心、當地大學與其他新創共同開發技術,以分攤成本並加快市場驗證。例如法國汽車大廠標緻雪鐵龍(PSA)即與歐盟合作專案,共同研發氫燃料電池(hydrogen fuel cell)系統,成功提升能源效率與降低排放。其次,積極申請歐盟層級的研發補助與創投基金,並結合當地政府或產業協會的配套支持方案,建立本地化據點或實驗基地,以便迅速響應市場及政策變動。預期此舉可在中長期內將研發成果商品化率提高15%以上。當然,挑戰仍然存在:歐洲內部的法規差異、稅制分歧,以及英國脫歐(Brexit)後所帶來的制度轉換,都可能影響跨國合作節奏。建議企業在簽約或募資前,務必進行多方法律與市場可行性評估,並預留足夠的調整彈性。你是否思考過:在歐洲多面向的創新生態中,貴團隊最能發揮優勢的切入點是什麼?如何在政策與市場浪潮中,持續保持靈活學習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