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破解距離感,重新連結大阪灣:20年實踐共享海洋生態創新教學

開啟大阪灣海洋教育不足問題現場
近在咫尺的大阪灣,卻因環境污染、都市隔離與資源分配不均,讓當地居民與海洋之間產生一道無形鴻溝。根據大阪府環境局2023年環境報告顯示,僅有38%的府民曾參與過任何一次海洋教育活動,超過六成以上的家庭不知如何與孩子接觸海洋生態。在人口密集的阪南市,漁業文化逐漸式微,漁港與學校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當地青少年對海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大阪府教育廳也指出,大阪灣周邊學校在海洋課程上的平均鐘點數不到每年二小時,遠低於全國平均值的五小時。這些數據不僅反映出海洋教育缺乏系統化、長期性的規劃,也說明了「近くて遠い大阪湾」的真實場景。對於關注創新與社會影響力的行動者而言,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結節點:當海洋資源與在地社群失衡、錯身而過,創新的教育模式與夥伴機制就成為補位關鍵。
啟動樂趣無壓力參與機制創新設計
為了突破高門檻與資源鴻溝,岩井克巳(Katsumi Iwai)從2003年開始,率先在阪南市西鳥取漁港推動「波有手(ぼうで)的牡蠣」海洋教育體驗,以「樂趣」、「無壓力」與「分擔」為三大核心原則。活動由大阪ガスネットワーク(Osaka Gas Network)贊助,結合漁港、社區與學校,每年吸引逾一百位親子報名。「首先,大家一起進海採牡蠣,測量腳長才能穿對蛙鞋!」岩井笑言,孩子們邊玩邊學,自然而然建立起對大阪灣環境的關注。此模式降低了早期教育者的專業門檻,也強調實踐者彼此分工,讓大人、小孩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根據主辦單位統計,2024年參與者滿意度高達92%,七成以上的家庭在活動後主動探訪其他海洋保育行動。這背後的關鍵,在於將商業贊助、社區能量與教育訴求有機結合,透過實體體驗拉近人們與海洋的距離,也讓創新教育具備可複製、可延伸的商業與社會價值。
建構在地共創教育夥伴生態圈策略
要讓這一套模式持續擴散,以下策略可供參考:首先結盟更多在地企業、NGO與教育機構,成立大阪灣海洋教育聯盟,協同開發課程、共用場域與宣傳管道;其次引入數位化平台(Digital Platform),將活動影片、教案與觀察報告上線,讓未能到場的學校與市民也能遠距參與;第三透過漁民導師培訓計畫,讓在地居民成為教育共創者,不僅分擔師資缺口,也能讓漁業文化得以傳承。預期效益包括活動規模擴大三倍、參與學校數量倍增,以及漁港經濟帶動效應。潛在風險則是資金來源過度仰賴單一贊助商,建議多元化募資機制,例如結合公部門補助、社會企業獎勵與眾籌,同時訂定年度績效指標,透明化經費運用與成果回饋。您認為如何確保這些計畫能長期持續成長?歡迎思考並與我們分享。
邀請加入創夢時代社群,一起分享創新故事:https://example.com/inv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