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

解決歐洲建築能源高耗的迫切議題 以3大策略重塑未來想像力

<<<現代建築高耗能與環境負擔日劇增>>>
歐洲城市中,無論是歷史悠久的石造建築,或是現代化商辦大樓,建築物用能量始終居高不下。根據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統計,歐盟建築部門消耗約40%的能源,並產生36%的二氧化碳排放,成為歐洲達成2050年氣候中和目標的最大瓶頸。對於關注地區創新與永續發展的讀者而言,建築高能耗不僅意味著地區碳足跡難被有效消減,也進一步推升房屋維運成本,讓租金與住居支出持續攀升。台灣讀者若將此情況放眼本地,亦可發現未來若無減碳策略,類似挑戰將在大型都會區逐步浮現:從空調需求增加、電力供給吃緊,到老舊建築需大規模翻修,種種都考驗社會資源分配與公共預算。由此可見,探索更環保、低碳且具社會效益的建築模式,已是當前歐洲及全球永續發展的核心議題。

<<<生物材料崛起改變建築可能性觀點>>>
為了擺脫單一依賴鋼筋混凝土的工業遺產,歐洲學界與業界正投入「生物材料(biomaterials)」的研發與應用。以比利時魯汶大學(KU Leuven)ZAP 設計驅動建造教授Rachel Armstrong所言,「生物複合材料可用於外牆、地板、室內裝潢等,但我們必須同步想像全新建築形態」。目前已有研究團隊利用真菌菌絲體(mycelium)培育隔音板與輕量化磚塊,在原型實驗中成功替代部分塑膠與木料,並透過重複循環種植,降低材料碳足跡達30%以上。此外,歐盟創新與技術研究倡議(European Institute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y, EIT)已資助多個小型企業(SME)開發木材結構新防火塗層與自我修復塗料技術,示範城市木構建築可兼顧安全性與美學。這些案例證明,當歐洲從「以混凝土為本」的思維轉向「以生長為本」的創新,建築產業將迎來新一波生態共生的轉型契機。

<<<結合六大策略實施革新與風險對策>>>
要讓歐美建築真正邁向低碳共生,以下六大策略不可或缺:一、整合生物材料與傳統結構;二、鼓勵在地小型企業(SME)做為技術孵化中心;三、推動Circular Economy(循環經濟)於居住社區;四、建立Living Materials(活體材料)實驗場域;五、透過European Innovation Council(歐洲創新理事會)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六、導入社區共管機制,確保利益回饋在地。這些策略的實施,可望在2030年前將建築能耗降低15%,並同時創造逾20萬個就業機會。然而,風險亦不可忽視:生物材料在大規模量產前,可能遭遇品質不穩與法規審驗拖延。建議業界與學研單位提前與歐盟標準化組織(CEN)合作,擬定測試規範,並同步與地方政府溝通獲取實驗型建築許可。未來,當生物材料真正融入社區建設中,我們將看見歐洲城市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鋼筋叢林,而是呼應自然、新舊共生的生活場域。你認為下一步應該優先採取哪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