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機之下歐洲創新如何萌芽?
近年來,氣候變遷、全球疫情與地緣政治動盪交織成一場前所未見的衝擊波,卻也成為催生創新的強大推力。根據歐盟創新排行榜(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2022年報告,歐盟整體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已由2015年的1.96%提升至2021年的2.32%,顯示成員國對科技與創新的投資持續增溫。同時,深度技術(Deep Tech)新創數量自2020年以來年增率達20%(資料來源:Dealroom.co),說明歐洲創投與公共資源正加速流向突破性研究領域。
對台灣創業者而言,這股浪潮除了帶來更多國際合作機會,也映射出單一市場過度依賴既有商業模式的風險。當歐盟以跨國政策協調、研發補助與聯合採購需求為槓桿,整合上下游產業鏈時,地方實踐者不妨思考如何對接這些資源。例如透過歐盟「智慧城市與氣候中性任務(Horizon Europe Mission on Climate-Neutral and Smart Cities)」提出城市示範需求,或藉由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所設之投資平台,獲取初期資金與跨域專家網絡。由此可見,在看似無解的挑戰中,政策與資源重新分配,反而釋放了轉型契機。
解析EIA宣言八大焦點策略實踐
為進一步攫取「危機即轉機」的機遇,Knowledge4Innovation(K4I)論壇於歐洲議會發表了歐洲創新領域宣言(European Innovation Areas Manifesto, EIA),明確訂出八大焦點:
1. 深化深度技術(Deep Tech)產業化
2. 規範新興技術(Emerging Technologies)倫理與安全
3. 拓展創業投資(Capital)多元管道
4. 連結教育(Future Skills)與創業實務
5. 扶植女性創新者(Women Innovators)
6. 強化區域創新生態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s)
7. 推動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以促進社會凝聚
8. 執行氣候中立(Climate Neutrality)轉型路徑
根據歐盟新創生態系統報告(European Startup Monitor)2022年數據顯示,歐洲各國在「教育轉化為創業」的能力上仍有落差,平均僅有5%大學生畢業後從事新創相關產業。另一方面,女性創業者比例僅占總數的23%,遠低於北美地區的33%。上述指標催生EIA將教育、資金、性別與社會影響力納入整體布局,並透過政策協調與跨界合作,提升歐洲在全球創新競爭中的韌性與包容性。
落實綠色技術資金支持方案與風險
在EIA八大焦點中,「氣候中立(Climate Neutrality)」與「創業投資(Capital)」高度重疊。以歐盟綠色投資平台(InvestEU Green Window)為例,該機制自2021年啟動以來,已承諾超過500億歐元用於可再生能源、氫能基礎建設與碳捕捉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專案。具體做法包括:
1. 聯合歐洲投資銀行(EIB)與各成員國開設專項資金池,降低綠色新創借貸成本至1.5%以下。
2. 與地方政府合作,透過公共採購需求預訂排放標準,為碳中和解決方案提供「首批買家」。
3. 依據創新成熟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TRL)分層補助,從概念驗證(TRL3)到市場部署(TRL9)皆可申請對應輔助。
此策略可望在2030年前替歐盟創造近1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並減少至少4億噸二氧化碳排放(資料來源:歐盟綠色協議年度報告2022)。潛在風險則包括「綠色漂洗(Greenwashing)」與資金分配不均,建議政府與第三方評估機構攜手建立公開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並對遭質疑的專案附加退還條款(clawback clause),以維持政策公信力與市場信心。
歐盟已張開雙臂呼喚跨國行動者共襄盛舉,台灣創新團隊若能有意識參與,將不只是在歐洲尋求發展機會,更能引回成熟的國際治理模式與多元資金機制,助力我國地方創生與產業轉型。你是否已準備好,攜手歐盟一起勾勒下一個氣候中立時代的創新地圖?